臨武水利“拓荒?!?/p>
——記臨武縣長河水庫樞紐工程總設計師莊宗琳
臨武縣長河水庫是臨武人民賴以生存的水源,也是不少臨武人心目中的“三峽工程”。提到長河水庫,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臨武縣委書記史寶珍。但鮮有人知道,有位祖籍常德,卻為臨武的水利事業奉獻了40年青春年華的工程師,他是長河水庫樞紐工程總設計師莊宗琳,沒有他,就沒有如今的長河水庫。
臨危受命 勇挑重擔
1929年,莊宗琳出生于常德桃源縣,1953年從湖南農學院畢業后被分配到臨武縣水利局水利股,之后一直從事水利相關工作。20世紀50年代,當時的臨武旱情嚴重,全縣沒有一個大型水庫蓄水。為了緩解旱情,解決全縣老百姓的飲水難題,20多歲的莊宗琳臨危受命,肩負起選址、規劃建設水庫的重任。
要想建好水庫,首先要選好址。莊宗琳帶領庫區測量組跋山涉水,從武水河往上一路找尋來到當時的武源鄉,通過近兩個月的前期普查、踏勘和初步勘測,最終在位于花塘鄉和武源鄉交界處的長合村找到了一處地勢低洼的空地,這處空地周圍都是崇山峻嶺,非常適合建水庫。在對庫區地形、地質、灌區受益面積調查等情況進行初步測定以后,最終確定為長河水庫的選址。水庫集水面積92.1平方公里,壩高45米、頂寬5米、底寬251米,總庫容4121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0.8萬畝。
選址和設計方案明確后,接下來就是要確定水庫的壩型。為了加快進度,莊宗琳白天組織人員測量,晚上加班加點設計。當時有土壩、鋼筋混凝土壩、石頭壩三種壩型,由于水庫工程量非常大,受當時條件的限制,莊宗琳結合自身多年的水利設計經驗,確定了經久耐用、不易風化、經濟實惠的土壩。而土壩最大的缺陷就是建設初期如遇漲水,則壩身容易不穩,這也成了莊宗琳最擔心的事情。
1968年6月,臨武境內連降暴雨。水庫大壩尚未竣工,山洪暴漲,距壩頂只有40厘米,汛情危急!如果大壩垮掉,下游幾十萬百姓及京廣鐵路都要遭災,后果不堪設想。莊宗琳將家人安頓好以后,顧不上個人安危,連夜趕回水庫,與史寶珍一起帶領全縣兩萬多干群,在解放軍某部一個連的支持下,連續奮戰七個晝夜,在大壩上澆筑大壩料方,把長170米、寬5米的大壩足足升高了3米!大壩成功保??!
為了保障周邊村民的安全,在長河水庫施工期間,莊宗琳還經常組織防洪應急演練,一旦漲水,就通過鑼鼓聲通知周邊村民撤退。同時,他還陸續在水庫內規劃設計修建了涵洞、溢洪道等排洪設施,有效解決汛期水庫排洪問題。
攻堅克難 開創先河
1971年5月,長河水庫樞紐工程全部建成。為了讓全縣各個鄉鎮都能享受到長河水庫的水資源,還必須盡快啟動水庫渠道的附屬工程建設。當時,許多村民不理解,莊宗琳就一邊規劃設計渠道線路圖,一邊組織人員給當地老百姓做宣傳解釋工作。
長河水庫修建完成后,1972年,莊宗琳被調到南左干葫蘆背倒虹吸管工程指揮部工作,負責長河水庫附屬工程的施工。根據莊宗琳的渠道線路設計,當時南左干渠必經葫蘆背地區,這樣能夠大大縮短渠道路途和工期,但需要在葫蘆背架設一座70米高的渠道,這在當時全省都還沒有過成功案例。
莊宗琳實地考察,結合當地地形,想到了首先建設一座30米高的橋梁當作施工橋,在橋上搭腳手架向上施工,依山而建倒虹吸管渠道橋梁,建設懸鏈條式條石板大、小拱共4座總長度144米,其中,跨度為60米大拱一座、28米小拱三座,管道長450米,通過多力墩支撐橋梁,保障橋梁穩固。創新將橋梁與管道巧妙結合,首創“雙橋交叉設計”解決了通水落差大、施工難度高的問題。通過專業施工隊員日夜加班加點,這項工程從設計到完工不到一年時間,灌溉南左干渠農田近3萬畝,完成了當時全省水利工程中高難度倒虹吸管的技術設計突破。1984年,這一成果被列入《湖南省優秀科技成果匯編》,在臨武縣科技大會上,被授予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臨武工作期間,莊宗琳共參與設計修建水庫60多座。如今,莊宗琳已經92歲高齡了。作為老一輩的水利人,為了廣大老百姓能喝上干凈的飲用水,莊老在臨武這片熱土,默默奉獻四十載,無怨無悔。
編輯:劉娟麗新聞熱線:0735-2892485 廣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傳真:2295893 舉報電話: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聞網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車聯絡QQ群:281367893
郴州日報社 主辦 版權所有:郴州日報社郴州新聞網 地址:蘇仙北路郴州日報社大門旁
湘ICP備43100302000113號